朱绪书:扎根乡土的诗意耕耘者
——一位山东诗人的文学坚守与时代回响
从微山湖畔走出的文学赤子
在1952年5月的微风中,山东微山湖畔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便是日后在文学领域绽放独特光芒的朱绪书,笔名朱翰香。这片土地,不只是一片宁静的水乡,它更是一段段传奇的孕育地。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在这里流传,每一寸湖水、每一片芦苇荡,似乎都承载着那段激昂的历史。这些传奇故事,就像丝丝缕缕的线,编织出了朱绪书诗意的底色,也深深种下了家国情怀的根脉。
朱绪书早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养分。专业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与不懈的努力,他获得了副编审职称,这一荣誉,是对他学术造诣的肯定,更是他在文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漫长的岁月里,朱绪书将自己的半生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传承之中。他担任《微山县志》《微山年鉴》副主编,那一本本厚重的志书与年鉴,就像时光的容器,装满了微山县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他还主编了《微山县军事志》《发展中的微山教育》等多部地方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对微山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地方文化的守护。他就像一位执着的文化卫士,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微山的文化脉络。
朱绪书的文学创作之旅,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启程。那时的他,以诗歌为舟,勇敢地在文学的海洋中探索。他的作品散见《诗选刊》《诗国》《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鸭绿江》《名家名作》《延河》《江河文学》等刊物。作品体裁丰富,涵盖诗歌、散文、评论。他的文字,质朴中蕴含着深邃的思考,乡土气息与哲思相互交融,就像微山湖畔的泥土与湖水,和谐共生。
2017年,对于朱绪书来说,是一个闪耀的年份。他凭借组诗《爱》,在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那组诗,仿佛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涌动,每一行诗句,都饱含着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2018年,他又以《危楼》在竞争激烈的北京百家诗会中摘得桂冠,荣获一等奖。这两部作品,让他成为当代诗坛中不可忽视的“微山湖声音”,让更多人听到了来自微山湖畔的诗意与深情。
朱绪书的诗歌,深深扎根于乡土,却又不仅仅局限于田园牧歌般的简单描绘。他的代表作《荷》,以微山湖那十万亩荷花为独特意象,巧妙地勾连起微子、张良等历史人物。微山湖的荷花,在他的笔下,不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升华为家国精神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世界传唱你的高洁豪迈”,这句诗,仿佛是对荷花的赞美,又何尝不是对那些具有高洁品质的历史人物,以及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家国精神的歌颂。他对地域文化的这种深度挖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当代社会中精神缺失现象的深刻反思。
他的笔触,犹如敏锐的触角,时刻捕捉着时代的脉搏。组诗《那个秋天》以2022年为背景,将俄乌战争、新冠疫情与核酸时代的集体记忆,巧妙地融入诗歌之中。他把宏大的时代叙事,细腻地转化为个体的真实体验。“一根棉签搅动整个中国”,这句诗,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描绘出了核酸时代独特的社会景象。诗中,既有对战争的严厉批判,如“北约一步步蚕食你,美国更想把你从地球上抹去”,展现出他对战争暴行的愤慨;也有对平凡生活的真诚礼赞,如“给政府以配合”,体现出他对普通人在特殊时期默默奉献的认可。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一名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担当,他用诗歌记录时代,为时代发声。
诗歌风格:抒情与哲思的双重变奏
朱绪书的诗歌语言,犹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张力。在《致茨维塔耶娃》中,他以炽烈的笔调,向俄罗斯女诗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用“浪漫中楔入坎坷,温柔中酝酿风暴”这样的诗句,精准地概括了茨维塔耶娃的一生。这不仅是对异国文学巨匠的深刻解读,更是朱绪书对诗人命运的自我投射。在他的笔下,茨维塔耶娃的命运,仿佛与他自己的文学之路产生了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而在短诗《习惯有你》中,他又展现出了对日常情感的独特捕捉与提炼能力。“红袖添香”“伴我潇洒走一趟”等意象的运用,将平凡的日常情感,升华为隽永的哲理。这些诗句,就像生活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让读者在不经意间,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他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感,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的创作,还体现出鲜明的形式探索精神。例如《“0”》一诗,他以数学符号“0”为喻,展开了一场关于虚无与充盈的辩证思考。“也许是圆圆的月,也许是闪闪的星……也许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在这首诗中,他将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的事物相结合,让读者在看似简单的文字中,感受到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碰撞,打破了传统田园诗的固有边界,为乡土题材赋予了现代性的表达。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歌形式与内容,而是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为乡土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朱绪书的创作,始终与生命体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下雨了》一诗中,他描绘了20世纪的一场暴雨:“年迈的父亲在风雨中跌跌撞撞,手挥铁锨披波斩浪”。这场暴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家庭韧性的生动礼赞。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父亲的形象代表了家庭的支柱,他的坚韧与勇敢,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朱绪书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然灾害转化为对家庭情感与力量的歌颂,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他的诗学观,强调“扎根泥土”的创作伦理。在《根》中,他写道:“一棵树与另一棵树,尽管枝不能相接,却希望根能继续”。这句诗,以树为喻,深刻地喻示了文学传承需深植文化土壤的道理。他深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学之树才能茁壮成长。他自己的创作,便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他从微山湖畔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作品。
文化传承:地方志与诗歌的双重使命
作为地方志编纂者,朱绪书将史学的严谨态度,巧妙地注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主审的《走进微山湖文化丛书》,犹如一部微山湖的百科全书,系统地梳理了微山湖的历史、民俗与生态。这部丛书,为他诗歌中的“荷”“长船”“涂园”等意象,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注脚。在他的诗歌中,这些意象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微山湖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符号。例如,当他描写荷花时,读者通过《走进微山湖文化丛书》,可以了解到荷花在微山湖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俗风情。这种“以史入诗”的创作路径,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体抒情的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载体。他的诗歌,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微山湖文化的大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同时,朱绪书积极投身于文学普及工作,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担任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作品与文学见解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他参与“十佳作家”评选,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家提供展示的平台。他还致力于提携后辈,关心年轻一代的文学成长。2022年,他入选半朵文学“年度诗人”,评委会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作品“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鲜活度”。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文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在文学普及与传承方面所做努力的认可。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朱绪书并未选择固守传统,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时代的变化。他的组诗《月亮归来,诗也归来》,巧妙地将古典意象与科技隐喻交织在一起。“无人机在春耕的田野上空盘旋,电子屏显示着‘智慧农业示范区’”,这句诗中,古典的月亮意象与现代的无人机、电子屏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他对传统农耕文化消逝的感叹,又展现出他对时代必然演进的接纳。他在诗歌创作中,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种“守正创新”的姿态,使他的作品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他就像一位时代的歌者,既能吟唱古老的歌谣,又能奏响现代的旋律,让诗歌在时代的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朱绪书(朱翰香),用半个世纪的笔耕不辍,构筑起一座连接微山湖与世界的文学桥梁。他的诗歌,既是乡土中国的微观史,细腻地描绘了微山湖畔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也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敏锐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变化。正如他在《奔淌的岁月》中所言:“岁月不歇,你就是不老的传说”。这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诗人,正以一颗灼热的诗心,继续书写着属于土地与时代的永恒篇章。他的文学之路,就像微山湖水一样,奔腾不息,源源不断地为读者带来诗意与感动。
作者:李莉 白芸溪
审稿:田庆成